打牌和沉没成本效应
打牌和沉没成本效应
打牌和沉没成本效应 告诉你,所谓过去就是燃烧之后的灰烬–CarlSandburg
在做经济决策时,人们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个概念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谈到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沉没成本效应。该效应简单解释就是:由于人们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的投入(金钱、时间、精力和资源等等)被浪费或亏损的事实,顾及过去的成本和收益,这类人倾向于沉溺在过去的付出中或继续对这项不成功的投资进行投入。说到底,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和早期的决策有关。
举一个和扑克无关的简单例子:你走进一家冰淇淋店买了只期待已久的精美热巧克力圣代(有点小贵),吃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感到不舒服,你会不吃并把剩下的扔掉吗?退货是不可能的,打包带回家也不现实。或者你选择继续吃?因为自己花了钱,所以不能浪费。剩下的圣代并不能换回钱,但你却浪费了很多时间,让自己处在心情不悦和身体不适的状态中。
或者说你买了XX公司的股票,前一两年随着人们购买XX的产品,公司市值一路飙升。随后没过多久,XX失去了市场大块份额而导致公司股价急剧下跌。此时的你会以一个亏损价卖掉手中的股票吗,接受该公司不再是一项好投资的残酷事实?或者你会选择继续持有,决定当持有收益率变正时再卖出?
当然以上的情况都是假设,但这都是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有相当多的人会选择后者,在没看到最终结果之前他们都选择“坚守”。这都归咎于沉没成本效应,做任何事情都不成功是令人讨厌的,但每一件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比如吃东西也会让人生病,定投止不了损,持续大把的投资会付诸东流。可惜他们意识不到这些,他们永远不愿承认自己最初的决策和当下的决策是错误的。
但此时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投出去的钱已经不在了。现在的你不管做什么都不可能挽回这笔钱,所以一个人此时唯一最佳的决定就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
沉没成本效应在牌桌上会影响玩家抉择,但最最明显的就是玩家投入底池的成本。在任何一街下注环节,你的确应该去考虑底池大小,可你更应该考虑此时手中的牌是否值得继续下注或后期下注。你最不应该惦记的就是自己向底池中投入了多少,否则就会陷入沉没成本效应的打法中去。
比如,在$10/$20有限德州扑克中,你在UTG加注,底牌J-J。唯一跟注的对手在大盲位,松懈且被动。你让他感觉你有王牌。翻牌2-5-8,对手过牌跟注。转牌A,对手果断下注。此时你的思考不应该是底池总额$85,有$20是自己的投入成本;你的思考应该是对手在河牌圈会如何行动,有多大的把握确定对手底牌中有A,当然也要思考自己补牌的概率。千万不要纠结自己会输多少,走到了这个环节输赢各占一半。
沉没成本效应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简单的经济现象概述。金钱并不是我们唯一投入到打牌上的东西。我们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能有可观的回报。当一个人坐上牌桌的时候,会试图去解读对手,看穿对手的下注模式,计算赔率,估算补牌概率,评估牌桌上可能的变数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了能够在自己行动的时候做出正确抉择。
正如我们从痛苦经历中知道的那样,有时候我们尽力了,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但还是以失败告终。在一场比赛中所有的付出都是无可挽回的成本。唯一真正的回报也许是你在比赛中学到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能够让你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获利。如果你对于一场比赛或对手有新的见解,那么这就是你的收获,但不要奢求过多。发现自己疲倦、上头或牌势不利于自己,选择离场吧,不要做无畏的坚持,坚持的结果就是输得更多!
决定离开还是继续应该基于当下你的状态。你能打好下面的比赛吗?牌势有利于自己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有利于自己的,那么你就继续。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是不利于自己的,那么你就离场。其实对于职业牌手来说很难陷入沉没成本效应的陷阱中,稍微出色一点的扑克玩家都知道衡量牌桌利益,注重自己在打牌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
有时候在面对金钱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取舍,犹豫不决的人往往都做不出正确的决定。相对于其他事,打牌更能让人明智,毕竟这是一场与金钱的直接切磋,就算玩家做出了非理性的举动,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他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沉没成本效应与认知偏见有相似之处,都不愿承认自己的过失,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失去本不该失去的,生活如此,打牌亦是。